修行人积功累德是为了成就解脱,如不得法,一切枉然。在积功累德过程中,每个人都会把“布施”作为重要的方面去做。大部分修行人都知道,布施不落入有相计执布施才能建立无量功德,问题在于,有些时候我们明明落入了有相布施而自不知,因为很多情况下落入有相计执布施是不易察觉的。不是吗?
关于布施,它涵盖了所有美好的东西的施与,包括钱财、物品、宽容、爱语、鼓励等等所有物质与精神上的给予。也就是说,我们只有具备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两种富足,我们才能真正去施与。当然我这里说的施与是对于我们凡夫而言,至于圣者为众生成就解脱而给予的法布施,作者肤庸之识在此不敢妄谈,在此仅谈凡俗的我对布施的一点浅见。
不执有相布施的关键源于哪里?我觉得应该是源于一颗真正的爱心,不求回报的心,是一种真正本质上的善良。
在这里举一个真实的例子:“义丐”龚忠诚,也就是那个连续四次向汶川地震灾区捐赠的残疾小乞丐,每次都是把自己当时乞讨所得的全部捐赠救灾。从他身上我们能看到一颗最纯善,最富足的灵魂,他以一颗最朴素最真诚的心捐赠地震灾区,没有一点他求,仅仅是他想为灾区尽点力,他觉得他能够为灾区尽份力。
还有十八年资助百余学生的拾荒老人刘盛兰;坚持拾荒 21 年匿名资助贫困学生的文学泰斗韦思浩……
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叫做“无私”的东西,一种真心的付出,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富足。在他们身上我感觉到这样一种因果关系:助人是他们内心的召唤,付出本身就是他们的快乐,而不是像世俗中多数人那样从付出得到的回报中感知快乐,一旦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,心里就会愤愤不平,嗔恨难过。想想我自己就一度深陷这种计执而不能自拔。
那时候,我热衷于接引大家闻听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,为让她们早日走进来,我总是尽可能得去做自己能为她们做到的一切,可是有的师姐还是对我各种抱怨,我一度非常难过,总感觉自己如此为她们付出,她们竟如此对我。对此,我曾低迷好长时间,提不起劲头接引众生,虽然我自觉没有求回报,但受伤和难过的感受确是因计执而来,如果真正无所求,又怎么会有难过的感受呢?!
“计执”很多时候会让人难以觉察。《传灯录》卷三记载:达摩祖师从天竺国到广州,梁武帝遣使迎请至金陵。帝问曰:“朕即位已来,造寺、写经、度僧不可胜纪,有何功德?”师曰:“并无功德。”帝曰:“何以无功德?”师曰:“此但人天小果,有漏之因,如影随形,虽有非实。”帝曰:“如何是真功德?”答曰:“净智妙圆,体自空寂,如是功德,不以世求。”
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,梁武帝所做功德不可谓不多,但他有希求功德的心,这种心就是一种计执的心,功德虽多,因计执贪求功德而落入有为法中。现实生活中像梁武帝一样的佛弟子数不胜数,由于明白一些因果道理,虽然惧怕恶报而恶事少了,但也会因图求某种果报或者希求积功累德,而去广做佛事,不是出自一个佛弟子纯净的心行和佛弟子应尽的本分去做一些佛事。
总之,凡有所希求的付出都属有相计执布施。《浅释邪恶见和错误知见》所指出的第三十六条邪恶见 “认有相计执布施”条款中具体讲到:“我们所做的一切好事都不能变成有相计执,做了就做了,完了就完了,甚至马上就忘了,要形成天热本质上的善良和慈悲,不可以故意做出来慈悲……。”所以,要形成天然本质上的善良和慈悲,就一定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富足者,一个灵魂纯净的人,在做一切佛事的时候不会因着某种图求而去做,因着得到而去做,而是该做就去做,自然而然地去做。
撰文:篱菊半开
编辑:合立
还没有人赞赏,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!
- 2¥
- 5¥
- 10¥
- 20¥
- 50¥
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三昧学苑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你可能也喜欢
- ♥ 悲乎,这个知名的寺院现在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啊?!07/31
- ♥ 藉诵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而悟供养与护持的真实义理08/17
- ♥ 你也是这样的“聪明”人吗?别让这种“聪明”误了你07/01
- ♥ 清定法师拜佛陀为师,是被逼迫、被蒙蔽的吗?02/10
- ♥ 纯净无偏的佛法哪里求?08/07
- ♥ 清定法师为何晚年拜年轻的“惭愧者”为师?02/12